联系编辑部

电话:
0371-65330927
邮箱:
zhongguoguacai@caas.cn

您的位置:首页在线期刊2025年第10期

野生与栽培鸟巢蕨次生代谢组学差异分析

发布日期:2025/10/22 9:25:31 浏览次数:
栏目:试验研究
作者:赵王瑞,毕建祥,董诗浪,黄文龙,张才安,王步天,谢纯,曲鹏,葛宇,杜华波,周春燕
关键词:鸟巢蕨;次生代谢组;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;人工栽培
DOI:10.16861/j.cnki.zggc.2025.0163
全文: PDF (下载次数:摘要(点击次数:

  摘要:为探究野生和栽培两种模式下鸟巢蕨次生代谢物差异,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-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

(UHPLC-QTOF-MS/MS)技术,对原生环境(B 组)与栽培环境(C 组)鸟巢蕨叶片开展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(OPLS-DA)筛选差异代谢物,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KEGG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。结果表明,野生型和栽培型鸟巢蕨共鉴定出代谢物647 个,其中,莽草酸及苯丙酸类占比最高(37%),其次为萜类(19%)、生物碱类(16%)等。PCA 与OPLS-DA 分析结果显示,野生组与栽培组在代谢水平上存在显著分离;共筛选出326 种差异代谢物,其中栽培组上调146 种,下调180 种,主要集中于莽草酸及苯丙酸类、生物碱类和萜类。KEGG 通路富集分析显示,共有15 条代谢通路显著富集,其中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、ABC 转运蛋白通路及氨基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程度最高。研究结果为优化鸟巢蕨栽培条件、提升活性成分含量及药用价值评估提供了代谢组学依据,并为后续解析其代谢调控机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。